民族团结知识宣传

2023-04-20

一、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“纲”

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“纲”,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。

二、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

大杂居、小聚居,相互交错居住。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,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,汉族分布最广。

三、56个民族

我国共有民族56个,即汉、蒙古、回、藏、维吾尔、苗、彝、壮、布依、朝鲜、满、侗、瑶、白、土家、哈尼、哈萨克、傣、黎、傈僳、佤、畲、高山、拉祜、水、东乡、纳西、景颇、柯尔克孜、土、达斡尔、仫佬、羌、布朗、撒拉、毛南、仡佬、锡伯、阿昌、普米、塔吉克、怒、乌孜别克、俄罗斯、鄂温克、德昂、保安、裕固、京、塔塔尔、独龙、鄂伦春、赫哲、门巴、珞巴和基诺族。其中,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,其他55个民族人口相对较少,习惯上称为“少数民族”。

四、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线

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
五、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

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,共同繁荣发展。

六、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总目标

中华民族一家亲,同心共筑中国梦。

七、民族团结的定位  

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。

八、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

平等、团结、互助、和谐。

九、“两个共同”

共同团结奋斗、共同繁荣发展。

十、“三个离不开”

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,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,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。

十一、“四个与共”

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、荣辱与共、生死与共、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。

十二、“五个认同”

对伟大祖国的认同、对中华民族的认同、对中华文化的认同、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。

十三、“六个相互”

各民族要相互了解、相互尊重、相互包容、相互欣赏、相互学习、相互帮助。

十四、什么是民族团结?如何做好民族团结工作?

民族团结是指: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,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,平等相待,友好相处,互相尊重,互相学习,互相帮助,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。做好民族工作,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,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。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,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;善于团结群众、争取人心,全社会一起做交流、培养、融洽感情的工作;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,尊重差异、包容多样,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、守望相助;创新载体和方式,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、历史观、民族观;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,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;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,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。

十五、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规定有哪些?

1)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。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,并将继续加强。

2)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。

3)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。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,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。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,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。

4)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。

5)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,要反对大民族主义,主要是大汉族主义,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。国家尽一切努力,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。

十六、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?

宪法规定:各民族“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。”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,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民族平等、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。

十七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具有重要意义

一是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。二是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。三是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