拓展学习平台 实现工学相长
——参加桂林理工大学岩石野外鉴定培训有感
(本网讯)荷香四溢的六月,在队上的组织下,我有幸赴桂林理工大学参加了为期七天的岩石野外鉴定培训,作为平时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技术员的我们,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为自己“充电”。通过本次学习,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战操作技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,工作中遇到诸多疑惑也得到了圆满地解答,七天的学习,真是让我受益匪浅,感受良多。
以前在学校的时候,自己对学习比较茫然,没有目的性,还不太清楚自己之所学对以后的工作有多么重要,学习是被动的,填鸭式的。而如今走上了工作岗位,我才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“书到用时方恨少”,因此,自己也常常追悔在学校时没能把握良机,汲取更多的知识。
在实际工作中碰到了难题,学习也就有了针对性,可终因资源有限、无良师指导,很难熟练掌握新技能,关键知识点吃不透,在实际的工作判断中自然就缺乏底气。每每在闷头苦学,憾无良师的时候,自己多么渴望能再次走进校园再来一次系统全面的学习。
就在这时,传来了队上要组织大家赴桂林理工大学学习的消息,这消息,真如夏日甘露,让自己倍感清凉畅快,也使我深刻体会到了原来单位一直在为我们着想,对提高我们员工技术能力的重视,对人力资源开发综合性、长远性投入的重视,为此,我为自己能作为广西有色勘察设计研究院的一员而感到幸运,同时,也为能再次回到母校,在这美丽的校园、知识的殿堂中快乐地遨游感到幸福。
为期七天的培训开始了,这次培训,由桂林理工大学的张桂林老师主讲,内容涵盖了火成岩、沉积岩和变质岩这三大类岩石的基本特征及物质的组成,及对岩石样标本进行实际辨别。由于各类岩石形成环境的复杂与多变,所形成的物质也丰富多样。有些岩石在外貌上相似,但在成因上却是截然不同的。此次培训除了在知识上的补充和巩固,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改善。正所谓 “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”,要把学到的新知识、新信息、新专业技巧记住、吸收消化,并要能够应用于工作实践中,才是最重要的。在这次培训里,我意识到一个问题:在分析岩样时,多看并不是简单的看看就完事,而是要静下心来好好的做研究,认真的分析岩样标本的矿物成分和结构。很多次,我看一块岩样标本的时候,往往第一次的判断都是错误的,要经过反向思维推导多次判断才行,如第一次判断定为粗碎屑岩,那么符合粗碎屑岩的特征又有哪些?这块样本又有哪些特征是符合的?这些问题都要善于借助其他工具,如:稀盐酸、区域地质图、小刀、显微镜等去分析推断才能得出结果。同时,我还意识到在工作中要多看多问多思才能有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,遇到问题,要多回想思考老师讲课时提到过的要点,多翻阅专业书目,多向身边的工友、领导谦虚询问,才能拓展知识面,有助于工作能力的提高。
参加这次培训,得到良师的点拨,真如醍醐灌顶,给自己充了一次电,学后知不足,通过学习我看到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仍有欠缺,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,深刻地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、不断地实践才能掌握更丰富的专业知识,开阔了视野,才能有正确的工作方法和思路,扎实工作技术基础。今后,我将坚守“三光荣精神”,做到工学相长,努力提高自己的本领,为科室和我队发展贡献力量。 (土工实验室 唐霞报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