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钻”歌嘹亮

2013-08-19

本网讯赵鹏 报道)广西“十二五”农村饮水安全找水打井工程像一幅打开的壮阔画卷,在八桂大地铺展蜿蜒。诗般美丽、涌动激情的找水画卷背后,满是打井队员们的辛勤与汗水。你若凝眸,总能发现一个个忘我工作的身影,你若聆听,总能听到一段段温馨动人的故事。

柔中带刚,找水工地的女尖兵——陈梦如

柔中带刚,一面是女性的温柔细腻,一面是不乏男性的刚毅与顽强。陈梦如,打井工地上的女尖兵,如同一朵玫瑰,铿锵绽放于野外打井找水工地。

小陈个子不高,短发,皮肤黝黑,80后女孩。生活中不善言辞、略显腼腆的她,一到打井工地可就是巾帼不让须眉了,工作起来认真、高效,十分忘我,说起她,机台的几位老大哥都禁不住要挑起大拇指。

小陈是二七二队工程勘察所的技术员,被划分到西乡塘打井工作区。她每天往返工地和单位间,经常早上6、7点钟就要出发,时间早,食堂的早餐还没做好,她就在路边买点包子、豆浆之类,有时到了工地一忙起来,买好的早餐也顾不上吃,到了中午就变成午餐了。

打井任务刚开始的几天,小陈每天都要完成近8km2的调查面积,走累了,腿酸了,停下来休息一下,休息好了就接着走。

钻机进场后,在烈日炙烤下,她始终坚守在机台旁,一丝不苟地做着记录,查看岩芯。几位机台师傅都说,“她啊,被晒黑了一圈又一圈,我们看着都很心疼。她干活的样子特别专注,岩芯都是她按标准要求亲自放好的,你看,整整齐齐,记录起来清清楚楚。”

小陈还曾受过局领导的表扬呢。那是8月份的一天,自治区总工会与局领导来到二七二队打井工地送“清凉”饮料,局党组成员、纪检组组长、工会主席卢阳娟在和小陈握手的时,迟疑了一下,问到:“你是女孩子?”,小陈羞涩的点头,“是呀,我是女的。”此话一出,领导们很惊讶,都围了过来,眼前这位个子不高,身着大大迷彩服,头戴安全帽,皮肤黝黑,笑起来腼腆的“小伙子”竟是个女孩子。

工地环境艰苦,你要多注意身体,做到劳逸结合,并希望你继续发扬‘三光荣’精神,不畏困难,做一名优秀的女尖兵。卢组长拉着小陈的手说,还特意和小陈在钻机下合了张影,说这是自己的小姐妹。

毕竟是女孩子,野外作业还是有很多不便之处。午休时间,机台人员歪在工棚里小憩,小陈就只能找个阴凉的地方坐一坐,算作是午休了。即便是这短短的午休时间,小陈也闲不住,总能见她拿着厚厚的专业书籍翻看,利用一切时间给自己充电。

“午餐基本是在工地解决,早上买好的包子,就着八宝粥吃,有时天气太热,根本吃不下,晚上回来,就遭殃了,肚子饿得很,可单位食堂早就关了门,自己之只能在路边摊吃点米粉,一天的饮食就是这样吧。”小陈说。

工地很苦,可小陈却从不那样觉得,“没有啊,没觉得哪里苦,我是说真的,工地本就是这样,不能因为我是女孩子就另眼看待。”

有时刚刚完工,可以暂时轻松一下了,这时的小陈便会画上眼线,背上自己酷酷的背包,拿起相机,开着小电动到处转一转,拍下自己喜欢的风景。她说,“我是超喜欢摄影,只可惜,这样自由的时间并不多。”

六十岁的年青人——李武春

 李武春以近花甲之年,是二七二队地质环境所的一名“元老”级工程师,用他自己的话说,我可是“老地质”了。别看李工上了点年纪,做起事来可是一点不含糊,有的是干劲,在找水工地上,甚至有些小伙子都不如他。

在接到找水打井任务后,有经验的李工,第一时间便收集了鹿寨县及其周边的地质、水文资料,并进行了整理分析,圈定出工作的难易区域,为该队在鹿寨顺利开展打井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。

据同是在鹿寨打井的队员介绍,让大家印象最深的,是奔赴鹿寨打井工地的第一个晚上,打井队员们白天走了一天,已经累的不行,大家吃过晚饭不久便埋头睡下了,有的队员头刚碰枕头,就传出了鼾声,可快60岁的李工却迟迟没有休息,他独自开起一盏自备的小台灯,轻轻地展开了图纸,拿起笔来勾勾画画,认真琢磨起明天的线路和定点区域来了。

“李工就是这样,每晚都比我们晚睡,总要把第二天的线路啊、工作量啊什么的统统计划好了才肯休息,他说这样睡觉才踏实。其实李工这样做,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个项目组的工作效率,我们工作起来感觉特别的有的放矢。”打井队员伍工说。

在打井工地,李工亲自参与水文地质调查、物探测量、钻探安全检查及钻探编录等工作,每项都不漏,花甲之年的他仍当自己是个小伙子,顶着烈日,挥汗如雨,每天步行10多千米,中午就在树荫下啃啃馒头,歪一歪就算休息了。李工自己还说呢,“这都不算什么,我们地质人就是有好体魄。”

水文地质调查过程中,不管是泥泞的小路,还是布满荆棘山野,李工总是冲在最前面,对各个调查点的描述记录、图件绘制,更是认认真真,一丝不苟,每个图更是画的清清楚楚。

物探时,由于环境原因,看似简单的布测线工作做起来也不那么轻松,经常要穿过高草丛,蚊虫多,要是正巧在甘蔗地里定点那就要命了,甘蔗叶子像一个个小锯齿,剌的胳膊、脸上生疼,一不留神就被刺出一道道血口子,每当遇到这个种情况,物探经验丰富的李工总是当仁不让,拿起电缆线,第一个就钻进去,过了好久才钻回来,出来时手臂上、脖子上满是深深浅浅的刮痕,可他却是一副不在乎的表情,理都不去理它。有时测线要穿过水田、小河或泥滩,李工更是二话不说,在别人卷裤管的时候,李工已经踏水前行了,这让同组的打井队员们钦佩不已。

“李工的干劲很是鼓舞人,在他的带动下,同项目组的小伙子们也不甘落后,干起活来,竟有了一点争抢的感觉。”该队地环所所长覃新韬说。

“女儿就是我的动力”,初为人父的80后——何鎏

何鎏是二七二队物探所的技术员,在此次打井任务中负责融水的打井物探定点,融水县距离南宁六个小时车程,受到时间、成本等因素限制,何工在融水工地一待就是三个月。

别看何工才二十几岁,做起物探找水工作可是把老手了,2010年的应急抗旱找水大行动、2011至2012年的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大会战,再到今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,他都积极参与其中,并凭借对物探技术的掌握,为该队找水打井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。

用何工自己的话说,“我和找水很有渊源。”2010年时,正值抗旱应急打井之时,家里催促他结婚,可工地上“一个萝卜一个坑”,走了一个都会影响进度,有责任感的何工迟迟不肯回去,后来连女朋友都有了意见。最终,何工在同事师虎峰主动揽下他的工作,并多次劝说的情况下,仅请了3天假,回老家办了婚礼。临行前,找水队友们还开玩笑呢,“你要先去做个美白,不然太吓人了,记得脖子也要多涂点粉,不然只有脸是白的,脖子还是一圈黑,当心老丈人看了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你。”

2012年,何工的小宝宝出生了,当时的何工正在参加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大会战。“很惭愧,女儿都是爱人在带,我这个当父亲的责任尽的太少。”

今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时间紧,任务重,何工已在融水工地连续奋战了三个多月。“今年特别的热,中午看了一下温度表,35度,工作起来幅度不敢太大,会头晕……天热了,人就不想吃东西,中午一罐八宝粥都喝不完。”何工说,“每次忙完回到住区,我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,和女儿视频,一看到她那小模样,自己一天的疲劳顿时化为乌有,觉得自己再苦再累都值得。”

“当然也有遗憾,上次回南宁送资料顺道回家看了一眼女儿,一进门我就忍不住了,一把将她搂在怀里,在屋里转着圈,抛起来再接住,她笑的开心极了,可总觉得她看我的眼神带着一点点陌生。”

“我问她‘爸爸在哪里?’,她还思考了一下,居然用手指向电脑,当我心里一酸,眼泪唰地就流了下来。”何工说。

宝剑锋从磨砺出,技术与“谈判”俩不含糊的——叶福多

叶福多同志是该队北部湾分院的一员,研究生毕业,参加工作刚满两年,同样负责鹿寨的打井工作。

任务一开始,叶工在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后,立即从北部湾赶往鹿寨,同当地的国土局、水利局等有关部门进行任务交接,“磨刀不误砍柴功,交接好了,打井工作才会顺畅”他常如是说,这对一个找水新人来说,真是难能可贵。

开工后,叶工第一个深入到水打井责任区的各个村屯进行实地调查,积极进村寨,访百姓,查图纸、看地型,在掌握了十多个缺水村屯的第一手资料后,他又要返回北部湾或南宁汇报工作,着手组织钻机进场。

在对村屯进行物探定点过程中,有时候部分的缺水村屯物探异常点位于稻田中,钻机进场困难,有时还会遇到物探定点后,村民不同意在定点处打井的情况,这时的叶工并不焦躁,总是耐心地向村民们讲解政策,协调青苗赔偿、土地利用等事项,一来二去,村民对他熟悉了,信任了,打井工作自然也就受到了村民们的大力支持。

村民韦老乡说:“这个人好,有责任心,耐性好,我们说什么他都是笑笑的,把井交给他打,我们很放心。”

叶工不怕苦,不怕累,与钻探组同吃同住,并肩作战,这在同一打井组的队员中是出了名的。本次农村饮水工程启动三个月来,他不分节假日,加班加点忘我工作,白天在机台旁,做好详细的钻井编录工作,同时他还主动关注其他队伍机台的钻探进度和水文地质情况,一面积极主动到他们机台现场学习,一面根据打井工程的技术要求来指导本队伍机台的钻探。各井点的距离较远,但叶工从无怨言,只要机台有问题需要解决,他都立即赶往,协助处理。晚上机台收工后,回到驻地后的叶工也不闲着,进一步整理资料,对钻探中的漏水状况、岩芯采取率等细节加以分析,及时研究调整钻探方法。

特别是在抽水试验阶段,叶工甚至有一次坚持守候至午夜凌晨,对水质、水温、水位等做好详细记录,并分析下一步的水泵安放工作。

鹿寨的雨季,打井队员们常常是一会要顶着烈日做地质调查等工作,个个汗流浃背,臭汗一身,过不了一会,大雨又倾盆而下,那时节,做了一半的工作怎舍得丢下,只能冒着雨,硬着头皮做完。在鹿寨县平山镇大阳村打井时,目睹这一幕的村支书感慨到:“你们这些人啊,读完大学,搞这行,比我在家种田种地还累,想想到底读大学有什么用哦。”

还有一次,叶工与队友伍爱平等人在鹿寨导江乡做工作时,连下了2场大雨,又出太阳,他们硬是冒雨完成当天的任务,衣服湿了又干,干了又湿,收工时已经很晚了,这让围观的老乡们感动不已,主动凑钱要请他们到镇上吃饭,“感谢打井队,你们辛苦啦,下大雨还干活,真叫我们过意不去,这点钱你们拿去到镇上吃点东西吧。”可打井队员们连连摆手,婉言拒绝了老乡们的好意,背起工具包,一路小跑,收工了。

    功夫不负有心人,进入8月份,二七二队打井捷报频传,该队在南宁市江南区、西乡塘区、鹿寨县和融水县等地已完成了53个村屯的1:10000水文地质调查工作,钻探总进尺达5000多米,钻探出水孔32个,涌水量超过9000m3/d,可解决14000多人的饮水问题。打井工地,“钻”歌嘹亮,这只是笔者看到的、听到的打井队的那些人、那些事儿之一角。